社區安全是智慧社區建設的最基礎部分,由人口密集及流動人口增加造成的社會治安、重點區域防范等城市管理也同樣映射到社區管理領域。
2018年,國家發改委提出綠色智慧社區建設要求,即是實現“五化”,即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協同化,“五化”讓社區人群的生活更安全、便捷、舒適和愉快。近日,住建部IC卡應用服務中心主任、全國智標委副主任馬虹透露,住建部正在編制綠色智慧社區標準體系,其中不僅有綠色智慧社區的評價標準,也有基礎單元模型標準、長租公寓的標準,還涉及到物聯網部分終端的標準。
馬虹在發言中強調,“高效綠色”和“互聯互通”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著重考量,智慧城市不是搞一個信息化系統,而是讓所有系統之間能夠實現互聯互通,讓數據能夠承載更多的應用價值,因此,在相關標準制訂中,要著重解決的是接口不統一問題。
由此看來,綠色智慧社區建設的關鍵詞即是安全、便民、高效、互通、協同,這也是當下智慧社區建設的標準和要求。
智慧社區是中國城市化趨勢下的產物,是智慧城市所涉及的智慧政務、公共服務和安全監控等智能系統的延伸,覆蓋面十分廣泛,包括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慧養老、公共服務、社區O2O、社區活動等多個領域。其中,社區安全是智慧社區建設的最基礎部分,由人口密集及流動人口增加造成的社會治安、重點區域防范等城市管理也同樣映射到社區管理領域。而安防企業無疑是平安社區建設的重要參與力量。
安防企業將視頻監控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和云平臺等技術,助力構建平安社區。通過AI+視頻監控技術,盤活社區周界防盜、監空拋物、看護重點人員(老人和孩子),公共區域管理等方面的視頻數據,保障小區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并且,依托于數據云平臺,將居民、房產、門禁、預警等視頻數據構建強大的社區人臉庫及社區綜合治理資料庫,通過將人臉抓拍、門禁視頻與人臉識別相結合,以及對人的特定行為的分析,發現可疑人員,立刻將信息推送給公安部門,可以有效改善社區治安;利用門禁的安防預警功能,當出現消防問題時,及時將信息推送到消防部門等。
此外,智慧社區建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便民服務也是不必或缺的建設部分。比如,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于單元樓門禁和社區出入口,可為社區業主提供無卡無鑰情況下出入的便捷體驗;車牌識別技術應用社區車輛出入管理,為業主提供無感出入和智慧停車服務。
總之,企業通過智能安防解決方案不但使社區服務更加便捷化、智能化,而且基層社區的管理和公共服務由事后“被動式管理”轉為了事前“主動服務“,從而為社區業主提供便捷、安全的社區生活體驗,而且推動了基層公安對社區的治安防范以及物業公司對社區人員和基礎設施設備的高效管理。
另外,在移動互聯網趨勢下,圍繞社區業主生活、理財、金融需求提供相應便民服務,是房開商以及物業公司向智慧生活綜合服務提供商轉型的重要方向。他們手握入口、用戶和觸及用戶等優勢資源,可以將傳統物業服務轉變成互聯網化的增值服務,從而完成物業服務與社區商務的整合,物業服務與公共服務的整合以及商家供給端與社區需求端的整合。
不過,當前智慧社區建設還面臨著各智能系統平臺不互通的難題,也就是不同陣營企業各自為陣,導致各品牌各類型產品無法互聯互通。特別是,當前平安社區建設是靠政府出資主導建設,而智慧社區是靠私營企業帶動建設,這兩條線是平行發展,并未進行相互融合。在智慧社區打造過程中,各領域硬件設施、單個系統與云端平臺的對接,也就是產業協同、產品互通對為物業和用戶提供真正的智能化管理和智慧生活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智標委正在編制的綠色智慧社區的標準強調了解決通訊協議不統一問題、大量跨平臺連接問題等。從技術層面來看,開放化和可視化是人工智能物聯網云平臺的核心,有效集成社區第三方系統以及不同廠家不同類型的前端硬件設備,而且可以實現智能硬件的互聯互通以及后續設備及服務的接入,并且將各類數據通過監控中心或數據大屏的方式展現,從而讓運營可視可控,大大提升物業的運營管理效率。此外,降低社區能耗水平和環境污染,為民眾創造綠色和健康的宜居社區,也是相當重要的。